|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吉林镇赉监狱分局创建历程回顾—沧桑岁月

吉林镇赉监狱分局创建历程回顾—沧桑岁月

关键词:镇赉分局创建历程回顾—沧桑岁月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政府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zhenlai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43266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镇赉分局始建于1956年1月,已走过了49年凝重而辉煌的历史。近半个世纪以来,无论是昔日的劳改干警,还是今日的监狱人民警察,他们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的使命,克服种种困难,战天斗地,艰苦创业,在昔日的北大荒,建成了吉林省最大的一座监狱改造场所。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这片孕育着活力的黑土地上,拓荒者们曾经留下了许许多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如今,在这片黑土地上当年“喇嘛仓”那破旧的寺院,已经寻找不到昔日的遗迹,坦途大车店过去那古老的客栈,也看不见往日办事处的踪影,“老房身”那破旧的房屋也早以见不到当年生活的旧痕。但是,老一代们艰苦创业,以苦为乐,以场为家的革命精神在这片黑土地上永远代代相传。

    一、绘蓝图辗转勘测北大荒

    1954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安厅根据中央的劳改生产方针和省内劳改生产的发展状况,在工业生产已跟不上工作发展需要、有大批罪犯不能投入劳动改造的实际情况下,从省内劳改系统抽调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组织劳改勘测队,在吉林省境内多处寻找农业生产区域,计划建立一座大型劳改农场,但几经勘测没有合适的地点。同年11月,劳改勘测队挺进嫩江边,在白城地区镇赉县境内五、六两区靠近嫩江西岸的四方坨子,发现有三万余公顷荒地,适应建立大型劳改农场。该地其北部为黑龙江省泰来县,东部隔嫩江与黑龙江杜尔伯特旗相望,西部靠近镇赉嫩江防水大堤(望海大堤),南至五家子村。经踏查勘测,此地建场需要在望海大堤往东,靠近嫩江西岸再修筑一条长达36公里的堤防,替代望海大堤防洪作用。由此可以形成东西宽20公里、南北长30公里的不规则的广宽的江湾地带,这里有荒地3万公顷,可耕地二万公顷以上,该地处于嫩江上游,经江水多年汛滥冲积,形成了肥沃的黑钙土壤,土层里夹杂着肥厚的有机腐植质,适合水稻、玉米、高梁等农作物的生长。根据勘测队对该地自然、气候、交通等科学论证的报告,吉林省公安厅于1955年1月17日提交吉林省人民政府经济计划委员会、农业厅《为请批在镇赉县新扩建劳改农场计划由》的报告,同时将此报告抄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吉林省农村工作部、省厅办公室。1955年3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接此报告后批复;3月28日吉林省计划委员会作了《为批准在镇赉县新扩建劳改农场计划由》的批复。8月11日,吉林省公安厅[55]省公狱字第41号《报告建场计划任务书》,主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抄送吉林省计委、农业厅、水利局、省委农村工作部、吉林省人民委员会第四办公室,吉林省公安厅勘测队在实地勘测的基础上,经吉林省水利局和黑龙江省水利局共同审核复查,又经省计委的检查批准,同意在该地建立劳改农场。1955年11月,吉林省劳改勘测队再次进驻镇赉县第六区(今五棵树镇),开始了大范围的实地勘测工作,勘测队由36名干部、工人和67名犯人、就业技术人员组成。勘测队进驻镇赉县第六区境内后,与当地区政府联系租借了一处院落和几间房屋,这里既是干部、工人居住的住处,也是临时的监管场所。勘测队员远离勘测现场10~20余公里,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是两辆马车,队员每天点着油灯吃早饭,天不放亮到达了勘测现场,在荒郊野外中午吃不上热乎饭,渴了就喝口河沟里的水,天色漆黑时才从勘测现场返回,酷热的夏天蚊虫叮咬,浑身上下叮起红包,他们趟着齐腰深的水,在长满芦苇、蒿草的荒原上割打勘测通道,时而不小心脚腿拌到塔头蹲子上就会重重的跌倒;严寒的冬季风吹刺骨,他们爬冰卧雪用手镐刨冰取土化验土壤,在艰苦的环境里,勘测队员们从不叫苦叫累,经过1年多的奋战掌握了大量的实地考察资料,完成了建场的勘测任务,绘制了镇赉新生农场勘测图,为上级决策建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勘测队还担负着修筑嫩江大堤的测绘设计与质检工作;担负着各场区间规划、水利工程设计、房屋建筑等各种任务,经过勘测,勘测队完成了土壤、气候、降水、植被、河流、海拔、疆界等自然地理的实测工作;完成了嫩江防水大堤走向、长度、宽度、高度、坡度的设计测绘工作,并在筑堤时,担负着质量监督、检查、评估、验收任务;完成了建场之初四个农场和后来合并为三个农场和场与场之间的测量测绘与规划设计工作;妥善地解决了农场与乡村土地、草原、河流、灌渠的纠纷,代表上级厅与当地县区、乡政府制定了《土地利用界划分报告书》,基本上确定农场与县区乡村的疆域。

    勘测队到1956年年底基本完成了勘测任务,少部分干部调到其他单位,大多数干部民警及工人、犯人就地分配到镇赉新生农场。从此,勘测队完成了建场前后的勘测与规划设计的历史使命。

    二、先遣队安营扎寨喇嘛仓

    1955年3月1日,吉林省公安厅批准“吉林省第七劳改大队”进驻镇赉县,在镇赉县第六区五棵树西南二棵树处先行建立吉林省镇赉新生农场,俗称“喇嘛仓农场”。喇嘛仓农场的地域归属于吉林省农业厅张家园子农场,吉林省公安厅根据在镇赉县六区新建大型劳改农场的需要租借这块荒地,双方签订租借期为三年合同,即1955年3月1日至1957年3月1日。喇嘛仓农场本着边建场,边开荒,边耕种的原则,在短短40余天的时间,就初步完成了建场的准备工作。农场建立之初,基建工程都是以自营的方式完成的,房屋是土木结构,干打垒式的平房或者是简易的暂设。当时,一面建场,一面垦荒,一面自己动手盖场房,不管是大队领导还是基层干警、职工都投入到了紧张的建场工作,经过大家的努力,在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里就建造完成了所需的一部分房屋,其中办公室144㎡,宿舍180㎡,武装宿舍72㎡、监舍504㎡以及食堂、仓库、马棚539㎡等。当时的监舍是在一处喇嘛寺遗址上修建的,围墙全部是用泥土插筑而成,没有电网,只在墙头上立上木杆,拉上“铁丝刺网”,木制的岗楼十分低矮,监管设施十分简陋。工人的住宿条件十分艰苦,拖拉机手们分别住在附近九户老百姓家,食堂设在简易的帐逢里,拖拉机手戏称吃和住的地方为“九处一厅”,“九处一厅”的佳话,反映了当年拖拉机手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和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情怀。三月建场,四月备耕,五、六月开荒种地。农场采用拖拉机、畜力、人力三种方式,开垦荒地种上412公顷玉米和其他粮豆作物。在春夏之季,连续67天没有降雨,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干旱,秋季玉米没有抽穗,只好收割做青贮饲料,大部分农作物到秋天降雨时形成倒青“现象”,秋收时粮食大量减产。为弥补灾害带来的损失,农场大搞副业生产,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组织人力打羊草、割苇子、编织、捕鱼……。农场建立之初,尽管狱政条件十分简陋,但是广大劳改干警忠于职守,狱政管教工作十分严密规范。干警们针对当时犯人的思想实际,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时事教育,组织犯人学习吉林省公安厅颁布的《狱政管理制度细则草案》,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出监就业教育、前途教育和社会远景教育等一系列活动。由于教育管理严密,防范措施得当,1955年关押的121名刑事犯、113名反革命犯没有发生重大的改造事故。

    1956年3月24日,经省公安厅批准,原吉林省第七劳改大队改称为吉林省第六劳改大队,对外称“镇赉新生农场二场”,场址由喇嘛仓迁往八家子,同年底又迁到四方坨子,原喇嘛仓农场成为二场一个作业站。1957年底,喇嘛仓租借合同期满,吉林省公安厅将此地交还给省农业厅张家园子国营农场。

    三、办事处筹建镇赉新生农场 

    为筹划建设镇赉新生农场,省劳改局决定成立筹建镇赉新生农场办事处,1955年12月14日,根据上级指示精神镇赉新生农场办事处9名工作人员先期到达镇赉县坦途区,工作人员到达后立即与当地区政府联系,租借、修理房屋,组织开展工作,办事处组织人力、物力在坦途修理办公房屋12间,租客栈4间,搭3个帐篷,租借10间干部家属宿舍。12月15日,吉林省镇赉新生农场办事处在充分论证、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筹建镇赉农场工作计划》(简称《计划》),《计划》分为四个方面:(一)筹建工作任务;(二)筹建工作安排;(三)筹建工作的政治工作。同年12月26日前后,后续干部分批到达坦途,办事处在坦途全面开展工作。坦途办事处设有秘书组、财会组、供销组、生产组、基建组5个办事机构,主要职能是省厅派驻镇赉筹建吉林省新生农场的指挥、协调、筹建机构,时任办事处主任是省厅四处副处长(后任劳改局副局长)车有民同志,副主任马峻同志,办事处中心工作是筹建镇赉新生农场,具体工作内容是:组织干部通过县社在坦途当地购买役马、胶车、油料、谷草、木杆子、帐篷及办公用品等;指定专人到镇赉县粮食局联系修堤工程大队、武装部队及干部和犯人的粮食供应问题;与镇赉县农业科签订农具合同;与五大队、八大队和勘测队有关人员进行修堤踏查工作,确定了暂设工程的位置。

    坦途办事处成立后,履行了其工作职能,起到了组织、协调、领导、指挥的作用,也成为往来人员的住宿和物资集散的保管、供应、运输中心。1957年5月间,镇赉新生农场筹备委员会成立后,坦途办事处归属于镇赉新生农场管委会,成为镇赉新生农场驻坦途的办事机构。

   1956年1月,建设中的镇赉新生农场需要大量木材,为了解决木材供应的当务之急,坦途办事处与吉林省劳改局协调,于1956年4月从吉林监狱等地抽调干部、技术工人23人、犯人50余人及电力自动带锯一台、圆锯二台等附属设备,调往镇赉,组建新生制材厂。当时制材厂的厂址在四方坨子,车间设在一处简易的木棚里,办公室及干部宿舍是临时搭建的暂设,犯人居住在一处地窖里。1956年6~7月间,由于天气多雨,土路泥泞,运木材的马车经常“打误”,45公里的路程要走上两三天,仅有的5台旧式汽车又不能行驶,交通运输十分困难,圆木供应严重不足,新生制材厂只好从四方坨子迁往坦途,在平齐线坦途车站西侧租借了一块地方,建起了制材车间。车间是暂时搭建的厂房,干部、犯人借住在坦途办事处院内的大车店里,厂址迁往坦途后,制材厂不仅承担木材加工业务,还负责运往各农场木材的发放工作,同时还要组织人力到铁路卸运往新生农场的各种物资。此时,犯人多达100余人,制材厂配备了相关的机构和管理人员。

    从1956年4月至1958年2月,新生制材厂在条件艰苦、设备简陋的情况下,完成了建场初期所需木材的加工和调拨任务。1958年2月,省劳改局决定新生制材厂主要设备、技术工人调往辉南总队,干部和犯人调回四方坨子,制材厂只留两名干部留守,另留5名犯人负责装卸车。1958年3月,制材厂合并到新组建的吉林省第一劳改支队,坦途新生制材厂归属第一劳改支队管辖。

    四、大会战万人修筑嫩江堤防

    七十二华里大堤,镇赉县志称谓“新生大堤”,附近的乡镇百姓称之谓“劳改大堤”。它北起丹岱乡十家子村,南至大屯镇五家子村,全长36.214公里。这条大堤是1955年由吉林省公安厅劳改勘测队勘察设计,经吉林省水利局审核,征得黑龙江省水利局同意,报请吉林省计划经济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批准的国家堤防工程。

    为了确保修筑嫩江大堤的进度、质量、时间,吉林省公安厅、水利局组成工作组,担负着工程监督、检查与验收任务,并负责指挥、协调与领导修筑大堤的工作。1955年12月,担任修筑新生大堤任务的原第五、第八两个劳改大队的先遣队,从辽源、梅河口出发,乘坐火车抵达坦途火车站,到达坦途后,由于没有车辆,只能徒步行走,为了解决大堤沿线住宿点修建锅灶问题,每人不仅身负20余斤重的行装,还要背上四块红砖行走40余公里的路程到达修堤现场。先遣队到达修筑大堤现场后,主要任务是割草、选择地点、搭建暂设房舍,解决随后而来大队人马的九个住宿点。

    1955年3—4月间,第五、第八劳改大队全部人马奉命调集镇赉,参加修筑新生大堤任务。同时吉林省公安厅从全省各监队、县市看守所调配了判处10年以下的犯人分别补充到两个大队。随后在五、八大队的基础上,组建了吉林省第三、第四劳改支队。两个支队犯人共8 500多人,各辖四个建制大队。担任武装警戒看押任务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内卫29团三营,全营三个连队、九个排兵力,分别驻守各个大队。

    在1956年春季施工时,全线有11公里长的堤基线上尚覆盖2~3公分厚的薄冰,施工极为困难。干部及施工人员都住在36公里长的修堤沿线上临时搭建的住宿点,住宿的窝棚是木杆架起的马架子,地上铺的是厚厚的苇草,吃饭的地点是露天的大食堂,晚间睡觉时为了防止蚊蝇进入,将门口挂上厚厚的被褥,窝棚里又闷又热,潮气袭人,不得不把挂在门口的被褥撤掉,只能忍受蚊虫的叮咬。6—7月份进入汛期,江水逼近堤根,施工人员不得不边修堤边防汛,洪水逼近大堤根,大堤跟着洪水涨。在后期施工期间,外洪内涝,取土非常困难,当时施工设备又十分落后,无运土车辆,筑堤土方全靠肩挑人抬。36公里长的工地碾压设备只有4台链轨车和2台羊角磙子,大部分土方基本全靠人力夯实,迎水坡又要求全部采用草垡子护坡,取土的质地,上土厚度,夯实方法及土质干容重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施工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技术人员的跟踪检查,施工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工地上为了保质保量完成筑堤任务,三、四支队所辖八个大队在开展了流动红旗竞赛活动,各大队间你追我赶互不示弱,修堤现场人山人海,响亮的劳动号子声,轰鸣的拖拉机的马达声划破了寂静的百里荒原,经过4个月的紧张施工,累计投入人力42万人次,完成土方216万立方米,总投资为114万元的嫩江大堤于8月20日全线竣工,新生大堤的筑成,取代了由丹岱十家子屯到大屯乡五家子段41 .46公里的望海大堤,这条大堤的修筑,拦截了肆虐的洪水,不仅为开发建设镇赉新生农场创造了条件,也对沿江一线的镇赉县三乡、两镇、一场的农业生产及近3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5万人口的生计起到了保护作用。

    1956年8、9月份,第三、第四劳改支队完成了修堤任务,陆续从大堤劳动现场撤走。根据省劳改局指示,第三劳改支队调往前郭县与前郭第二劳改支队合并,第四劳改支队干警、工人及犯人全部留在镇赉新生农场,分别分到老房身新生农场、八家子新生农场和乌鸦山新生农场。原四支队一大队分到乌鸦山新生农场的边界岗子和王家岗子两个作业站,二大队分到八家子新生农场的四方坨子、荆家窝棚、小八家子、嘟啦吐四个作业站,三大队分到老房身新生农场的坝门台、李信屯、老房身三个作业站,四大队分到乌鸦山新生农场的一棵树作业站。

    五、战天地创建镇赉新生农场

    50年代中期,一大批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转业军人和省内其他监队抽掉的劳改干警和工人,他们怀着对党的劳改事业的赤诚忠心,来到了这“芦苇比房高,白浪连树梢,四处无人烟,遍地野狼嚎”的北大荒,拉开了建设吉林省镇赉大型劳改农场的序幕。

    从1956年1月10日起,由七大队喇嘛仓农场调去一部分干部、看守人员及犯人开始进驻四方坨子地区。当时各场只有干部、看守人员42名、犯人80名,主要任务是进行房屋修理,除一场(老房身)是利用旧房框搞的暂设外,二、三、四场都是通过当地政府,在前八家子、乌鸦山、新荒户租借的民房。同年1月19日,吉林省公安厅直属第五、六、七、八四个劳改大队开赴四方坨子,建立了四个平行并列的新生农场,即:吉林省老房身新生农场,亦称“镇赉新生农场一场”,场址老房身,下辖坝门台、老房身、李信屯三个作业站,对内称“吉林省第五劳动改造管教大队”;吉林省八家子新生农场,亦称“镇赉新生农场二场”,场址八家子,后迁四方坨子,下辖喇嘛仓、荆家窝棚、嘟拉吐、八家子、四方坨子五个作业站,对内称“吉林省第六劳改大队”;吉林省乌鸦山新生农场,场址乌鸦山,亦称“镇赉新生农场三场”,对内称“吉林省第七劳改大队”;吉林省新荒户新生农场,场址新荒户,亦称“镇赉新生农场四场”,对内称“吉林省第八劳改大队”。1956年8月,吉林省劳改局决定,将年初建立的四个农场改为三个农场,即把四场合并到三场(将新荒户农场合并到乌鸦山新生农场),对内称“吉林省第七劳改大队”,下辖边家岗子、王家岗子、一棵树三个作业站。

 1956年春季,在吉林省公安厅副厅长刘能毅,省劳改局车友民的亲自指挥下,大规模地建场工作正式开始。建场后大批干部工人和犯人陆续抵达四方坨子,场内房屋十分紧张,一些干警只好租房居住在附近的老百姓家,在场内居住的劳改干警和职工住的是挖筑的“地窨子”、搭建的茅草棚和干打垒的土房,场内没有学校,干部工人的子女只好到远离农场二三十里的农村学校去读书,农场只有一个卫生所,缺医少药,干警职工家属治病十分困难。劳改干部和工人面对艰难,他们没有低头,遇到困苦,他们没有退缩,建设者们怀着对党的无比忠诚和对劳改事业的无限热爱,踏冰涉水,披荆斩棘,在沉寂的荒原上奏响了拓荒者们艰苦创业的赞歌。

    从1956年春季开始到1957年秋季,农场开展了大规模的垦荒,在开荒时,遇到泥泞的低洼地拖拉机也经常“打误”,遇到深草丛生草根错节的地方,拖拉机翻地无法正常作业,把五铧犁只好卸掉两个犁铧,低速行驶,拖拉机手们披星戴月,日夜奋战,两年共开垦荒地7000余公顷,三个农场耕种面积逐步扩大起来,农场初具了一定的规模。老房身、八家子、新荒户就是人们俗称的“老三场”,“老三场”的建立与发展,构建了现今镇赉分局的基本框架。

    在创业中发展,在发展中创业。1958年3月4日,吉林省公安厅将设在镇赉县境内的五个省直属劳改单位合并组建“吉林省第一劳动改造管教支队”。支队成立之初,在“老三场”九个作业站的基础上,设立了9个分场、一个畜牧队和一个直属生产队以及机械修配厂、粮油加工厂、制材厂、供销社、小学校、医院等支队附属单位。这一时期,支队党委认真贯彻了“以农为主、农牧并重、工农并举、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方针,全面执行“水、肥、土、种、密、保、工、管”的农业八字宪法,大搞水利建设,扩大灌溉面积,充分发挥自然潜力,加强田间管理,提高耕作技术和质量,农业连年取得了丰收,为国家上交了大量的商品粮,分别受到国家农业部和省政府的表彰,1959年,在吉林省农业展览会上,时任省委领导赵林、吴德等亲自观看了第一劳改支队送展的千斤猪;在林业生产上,坚持自采自育自造的方针,认真选择适合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的树种,采取以杨树为主,栽植柳、榆树为辅,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在畜牧业发展上,采取了抓繁殖、抓管理、抓饲料、抓设备的有力措施,大力饲养牛、马、羊、猪、家禽等;在渔业生产上,本着以养为主,积极捕捞的方针,利用自然泡塘,采取挖塘清淤和清底被帮的做法,扩大养鱼基地;在工副业生产上,本着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先土后洋、土洋结合和重点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扩大了原有机械修配厂、粮米加工厂,兴建了制油厂和小化肥厂,开始走上了五业兴起,六畜兴旺的发展之路。    

    建场初期,由于总队事业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在当时公路建设还十分落后的情况下,1961年,总队开始修建四方坨子至坦途的轻轨铁路。四-坦轻轨铁路为762毫米轨距,俗称“小火车”,该项工程全部投资为250万元,干线长42公里,沿线设4桥5涵,另设复线和专用线10.3公里,轻铁线路总长52.3公里。四-坦轻轨铁路南起四方坨子,向西北经三门昭、五棵树、哈吐气至平齐铁路线坦途站,1963年3月29日四—坦轻轨铁路建成并胜利通车,四方坨子开始了通小火车的历史。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用户的增加,自行发电电力供应严重不足。为此,1961年开始筹建高压输变电工程,因资金不足,当时未能全部完成。1962年,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办电工程停建。1963年,总队成立办电工程队,长达62公里的镇四高压线路工程全面启动。当时的施工设备落后,条件也非常艰苦,电柱及设备全靠马车拉运,装卸则是靠人力搬、撬、扛、抬,立18米高的水泥电柱,无吊车,用2台拖拉机对角拉,时值严冬时节,野外作业的施工人员,经过紧张施工,历时2个月,于1964年春节前完成镇四线立杆任务。之后,又相继架设通往白沙难、河里屯及各分场130公里的场区内的立杆架线工作。1965年4月30日,投资230万元的镇——四线四方坨子供电所合闸供电,镇赉劳改总队从此告别了自行发电的年代。

    时光如诗,岁月如歌。拓荒者辛勤耕耘的光辉业绩永远载入镇赉分局创业发展的史册,老一代战天斗地和艰苦创业的奉献精神永远是我们心中树起的一座丰碑。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其他本地历史信息

电话:0436-6572737 13596820752 传真:0436-6572737 邮箱:306812370#qq.com
地址:吉林省镇赉县教育局十字路口西劳动局家属楼下 邮编:137306
Copyright © 2004-2024 金点子广告传媒镇赉分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