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白城过去的“票证”时代 二

  • 东东
楼主回复
镇赉在线镇赉在线
  • 阅读:2803
  • 回复:0
  • 发表于:2013/7/27 14:05:17
  • 来自:吉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镇赉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2、布票——穿衣的“护身符”

    如果说粮票是那个时代吃饭的“必备证”,那么布票就是那个时代穿衣的“护身符”。上世纪60年代正逢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为了保百姓不饿肚子,农村大面积种粮食,棉花种植量少。棉花种植量少,皮棉产量上不去,所以棉布也就少,颜色花样也少,只有黑色、灰色和军绿色。当时国家发行布票,统一分配到百姓手中,一年一人分配固定的几尺布票,谁也别想搞特权。“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顺口溜就是当时白城物资供应困难的鲜明写照。

    那时候白城百姓的布票由各县市的商业局统一发放,一人一年能领一次布票,大约10多尺布,有时还不足8尺。无论买衣服还是买布,都必须交布票,否则,你就是翻倍给钱商店也没人敢卖你。那时,白城城乡还没实行“计划生育”,每家都有好几个孩子,一件衣服老大先穿,穿小了、穿破了给老二,老二穿完再改改给老三。我小的时候就穿过姐姐的花衣裳,那时候男孩子穿花衣裳绝不是赶时髦,而是确实没有那么多布票买布做新衣。当时家家都是自己做衣服,能买得起商店里出售的衣服的家庭不多。妈妈每次到商店总是掂量来掂量去,就怕布票不够用。我们兄弟姊妹6个,母亲常为给我们添置衣服而操心,因为我们长得快,衣服年年不合身,四季衣裳年年做,还有铺的褥子盖的被,一家的布票就更捉襟见肘了。记得有一年,我看好了同学穿的一件衬衫,非磨着母亲给做一件不可,母亲拗不过,便为我扯了和同学一样的布。结果弟弟看见了也说好看,也要做一件,可家里布票不够了,弟弟又哭又闹,说母亲偏心眼儿,几天都撅着小嘴。我在读小学时,穿的衣服有时打着补钉,就是穿着这些打着补钉的衣服,也并不觉得丢人,因为母亲总是把它洗得干干净净的。母亲常对我们说“笑脏不笑补”那句话,意思是说你穿着打补钉的衣服,人家不会笑你,但你穿着脏衣服,人家可就是要笑话你了。在白城农村,一年到头无论大人小孩,难得穿上一件新衣服。只有到了春节,孩子们的身上才会穿一件新衣,而往往正月十五一过,就会把身上的新衣服脱下来,洗净叠好放进箱子里舍不得穿,仍旧穿那些打补钉的衣服。因为布票不够,小孩基本不穿衬衣衬裤,一到冬天小风直往裤腿里钻,感到特别地冷。那时候,谁家结婚办喜事提前半年就要张罗布票,跟亲戚、朋友打招呼,东家借几尺,西家要几寸地攒,因为做结婚穿的衣服、被褥、窗帘,需要很多布票。我记得幼年时,母亲常给我唱这样一支歌:“树上柳絮飞满天,一团一团像白棉。若是柳絮能织布,不怕百姓没衣穿。”这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曲调低缓,寓意深长,含着一丝淡淡的忧伤。从这歌中便可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漫长的岁月里,生长在白城的祖辈们父辈们,经历了多少缺吃少穿的日子,流过了多少苦涩的泪水呵!但在那时,因为年龄小,只觉得母亲唱的歌很好听,并不懂得其中的辛酸与苦涩,以至长大参加工作后,才慢慢体会到了其中的内涵。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配给制度结束,国家逐渐在全国各地取消布票制度,捆绑在商品身上的枷锁终于打开。白城人的穿着日渐时尚,买布用票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