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三百多年前的长白山探险 □孙学棋

  • 东东
楼主回复
镇赉在线镇赉在线
  • 阅读:2632
  • 回复:0
  • 发表于:2013/8/8 12:01:57
  • 来自:吉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镇赉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康熙十六年(1677年)四月十五日,清廷内务府大臣觉罗武、一等侍卫兼亲随侍卫首领耀色、一等侍卫塞护礼和三等侍卫索等四人奉旨前往东北踏勘长白山,旨在弄清其主峰所在位置。康熙皇帝谕旨写道:“长白山系本朝祖宗发祥之地,今乃无确知之人。尔等四人前赴镇守乌喇地方将军处,选取识路之人,往看明白,以便酌量行礼。”觉罗武等四位钦差五月四日离京,于十四日至盛京,二十三日到达乌喇(即今吉林市),在吉林将军驻所转宣上谕,随即寻找识路、带路之人。经询问乌喇、宁古塔辖地村民猎户多人,结果有些令人失望。这些人都说狩猎途中曾经遥望过,却没有亲自登临过长白山主峰。只有都统尼雅汉听其族人戴穆布鲁老人说,他的父亲曾在一个叫额赫讷阴的地方居住过,那个地方离主峰不太远,约有四天行程可达。据戴穆布鲁讲,他的父亲曾在长白山脚下猎获一只鹿,扛在肩上,途中露宿三夜,第四天到家。有的猎户讲,骑马由陆路赴额赫讷阴需十天可达;若乘小舟溯流而上,即便没有阻滞也需二十天,倘遇山洪暴发,则更难预料了。觉罗武等人经研究决定每人携带三个月口粮前往探查。为万全计,防止粮尽或马匹倒毙不能如期返回,决定由宁古塔将军巴海准备一船米,预先停泊于额赫讷阴,以备应急。巴海提出江水湍急,大船恐难以通行,遂改派十七条小船载米接应。一切安排停当后,六月二日觉罗武等骑马由陆路向额赫讷阴急进。他们登高山、攀绝壁、越激流、穿泥淖,几经跋涉,终于在六月十一日到达额赫讷阴。这一行进路线所历经的用满语记下的山川名称,与今天的地名已无法一一对应。但可以确认的是,他们是从永吉的温德河出发,曾经越过辉发河。因此,可以大致推定他们是循着由吉林经桦甸,到靖宇、抚松一线前进的。

    觉罗武等到达额赫讷阴后,只见身处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之中,无路可走,只好由向导带领兵丁伐木开路,众人随后逶迤前进。经过几天的探路,前方终于传来消息称,已遥见长白山主峰,估计有一百七八十里路之遥。觉罗武等人决定乘天气晴好,没有阴雨之时急往看验。稍事休整后,在十四日于森林中与打前站的人会合,继续揣摩开路前进。此间虽曾一度迷失方向,但循着先人留下的依稀可辨的小路,经十六日、十七日急行军,终于来到了长白山脚下。在觉罗武给康熙皇帝的奏折中详细汇报了所见到的景物:“见一处周围林密,中央平坦而圆,有草无木,前面有水,其林离驻扎处半里方尽。自林尽处,有白桦木宛如栽植,香木丛生,黄花灿烂。臣等随移于彼处驻扎,步出林外远望,云雾迷山,毫无所见。臣等近前跪诵纶音,礼拜甫毕,云雾开散,长白山历历分明。臣等不胜骇异。又正值一路,可以跻攀,中间有平坦胜地,如筑成台基,遥望山形长阔,近观地势颇圆,所见片片白光,皆冰雪也。”觉罗武等终于登上了主峰,只见“山顶有池,有五峰围绕。临水而立,碧水澄清,波纹荡漾,殊为可观。池畔无草木……其绕池诸峰势若倾颓,颇骇瞻视。正南一峰,较诸峰稍低,宛然如门。池水不流,山间处处有水。”觉罗武一行克服重重困难,不辱圣命,成功登顶,也了结了康熙皇帝的一个宿愿。

    六月十八日觉罗武等踏上了归途。据其奏折写道,由长白山发源的河流有三条:左流者为扣阿里乌喇河,右流者为大讷阴河、小讷阴河,这些河如今都称为松江河水系。觉罗武等于六月二十一日到达大讷阴河、小讷阴河汇合之处,推测其地可能处于如今的抚松县松树镇附近。经过多日的负重奔波,马匹再也不堪驰驱,只好在六月二十九日改走水路,乘一叶扁舟沿松花江顺流而下。船行在这条陌生的水道上也是险象环生,先后冲过色克腾、图白黑、噶尔汉等九处险阻,终于在七月二日回到吉林。这次探险恰好历时一个月,圆满无恙地完成了皇帝使命。虽然由于年代久远,缺乏详细的文字记载和实物资料,我们无法确知觉罗武一行确切的行进路线,但是,他们成功登顶的事实却是确切无疑的,我们从觉罗武等给皇帝的奏折中可以有把握地作出这样的判读。觉罗武奏折提到的如台基般的平坦胜地恰是长白山火山熔岩台地,广布于如今的抚松靖宇一带。而宛如栽植的低矮的桦树则正是海拔2000米左右生长的岳桦林,它是长白山特有的景观树木,其它乔木在此无法生长。时晴时雨,云雾朦胧则是该处特有的气象条件所致。此外,奏折对天池湖水四周山峰的描述也是逼真的。

    八月二十一日觉罗

    武等回京覆旨,得到康熙皇帝的嘉许,皇帝还特地下旨称:“长白山,祖宗发祥重地,奇迹甚多,山灵宜加封号,永著祀典,以昭国家茂膺神贶之意。着礼部会同内阁详议具奏。”后来,礼部给皇帝所上覆疏提到,据《金史》所载,金国曾于大定十二年(1172年)封长白山为“兴国灵应王”,明昌四年(1193年)又加封为“开天弘圣帝”,到了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一并去掉五岳五镇王公封号,止称为神。礼部认为“本朝祭五岳五镇,俱称岳镇之神”,故应比照五岳,相应地将长白山封为神。相择吉地,照五岳之例建祠致祭。康熙下旨道:“这建祠致祭事宜,着再详议具奏。”康熙皇帝可能考虑到在长白山脚下建祠致祭是个耗资巨大的工程,选址难,建设难,维护难,加之每年春秋两祭也要兴师动众,于是搁置了这一动议。后来康熙皇帝东巡到吉林时,只是在城郊小白山设帐立牌,行三跪九叩礼,遥祭长白山神,然后入城。一直到雍正十一年(1733年)才在吉林城南的温德亨山(即小白山)之巅建望祭殿,其正殿五楹,祭器楼二楹,牌楼二座。每年春秋二季由吉林将军及盛京礼部派人在此举行祭仪。再后乾隆皇帝等东巡都循例在此遥祭长白山神。应该说,皇帝们在吉林市郊祭祀长白山神是十分得体的。这样做既表明了皇帝们敬畏自然、不忘祖宗、祈求神佑之情,又不致劳民伤财,切合了清廷列祖列宗崇尚节俭、简约从政的遗训。

    据专家考证,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关于长白山的记载,但千百年来,长白山没有像泰山那样,得到秦皇汉武的多次封禅,它没有丝毫“官气”;山上也没有善男信女捐资修建的众多佛寺道观,也没有沾染“仙气”。它依然是真正意义上的净土。它在百姓心中永远是一座威武、庄严、厚重、圣洁的山。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