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清末的教育宗旨 张永珍

  • 东东
楼主回复
镇赉在线镇赉在线
  • 阅读:3532
  • 回复:0
  • 发表于:2013/8/27 11:21:38
  • 来自:吉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镇赉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教育宗旨是对各级各类教育所培养人的总体要求,通常规定在宪法或教育基本法或有关教育政策文件之中。吉林省档案馆保存的档案中,就有清代末期关于教育宗旨的档案材料。

    清朝建立后,教育制度更多地沿袭明朝,以教化和育才为两大宗旨。学校是育才的基础,科举考试是选拔人才的途径,入仕做官是培养人才的目标。由于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国家,教化和育才又有着不同的含义。教化的目的是利用汉文化来统治人口众多的汉人,育才的目的是培养一批统治汉人的官员。因此,清初迫切需要充实官员队伍,教育第一宗旨是培养官员即育才优先教化。到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经过近20次会试的选拔,国家政权机构的官员队伍配备基本得到解决,教育宗旨才正式将教化提到育才之前。其实教化和育才是两个并行不悖的目标,清朝统治者从来没偏废其中任何一方,只是由于客观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侧重。清统治者懂得长治久安,必须重视教化的道理,开始在全国提倡“尊圣人之道,重人伦之责,广王者之化,育天下之才”的文教政策。提出了“教小子尤急于教成人,教夷人尤切于教汉户”的教育理念,培养各种封建统治人才,以供朝廷之用。

    清末的教育宗旨从提出到正式颁布长达10年之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7月,咸丰状元孙家鼐呈奏的《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提出立学宗旨(即教育宗旨)。该折称:“今中国京师创立大学堂,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有未备者,以西学补之,中学有失传者,以西学还之。以中学包罗西学,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此是立学宗旨。”“戊戌变法”实行“新政”时期,所办的新式学堂虽然都以此宗旨所体现的中心思想——“中体西用”为办学实际指导思想,但全国没有明文规定的统一的教育宗旨。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立学宗旨得以确定。该章程规定:“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这项宗旨很明确地反映了当时新教育的指导方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达到为统治阶级造就“实用”的“通才”的目的。

    清末教育宗旨正式颁布是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3月1日,根据学部的建议,清帝下谕颁示全国各级教育机关切实推行的“五端十字”教育宗旨,这是中国第一次由政府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即: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吉林省档案馆保存的档案中,就有这方面的内容。其中一卷为学部具奏明定教育宗旨一折,恭录朱批札饬吉林道兵司。内称:“上谕学部奏请将教育宗旨宣示天下一折,自古庠序学校皆以明伦德行道艺,无非造士,政教之隆未有不原于学术者,即东西各国之教育,亦以无人不学为归实,中外不易之理。朝廷锐意兴学,特设专部以董理之,自应明示宗旨”,“兹据该部所陈忠君、尊孔与尚公、尚武、尚实五端,尚为握要。总之,君民一体爱国,即以保家正学,昌明冀教,乃以扶世。人人有合群之心力而公德以昭,人人有振武之精神而自强可恃”。根据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的解释,所谓“忠君”、“尊孔”,乃是“中国政教之所固有,而亟宜发明以拒异说者”,也就是说要以“中学为体”,强调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儒家礼教,体现封建教育的根本性质。“尚公”、“尚武”、“尚实”,则是“中国民质之所最缺,而亟宜箴砭以图振起者”,体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与德育、体育和智育对应,但出发点都是国家本位。“尚公”强调国家利益和公民道德,“尚武”的目的是强兵,“尚实”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此教育宗旨的公布,可说是中国近代教育管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事情。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