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瀚海播绿云和月——记吉林西部草根治沙人万平

  • 东东
楼主回复
镇赉在线镇赉在线
  • 阅读:3294
  • 回复:0
  • 发表于:2013/11/26 13:53:38
  • 来自:吉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镇赉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人的一生很长,也很短,衡量一个人一生的是生命的宽度与过程。他认为,人的一生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在风沙中,他守住了孤寂;在孤寂中,他守住了绿荫;在绿荫中,他守住了理想。这就是万平,吉林西部草根治沙人暨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发起者。

    怀揣赤子之心,迎着瀚海的烈烈朔风艰难跋涉

    吉林西部的通榆,既有美丽的向海湿地,也有漫漫的科尔沁沙地,保护和恢复生态,是这里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万平就是这其中最特殊的一个圆梦人。他的特殊,在于他背井离乡的选择。万平是吉林长春人,之前与通榆的唯一联系就是6年的知青生涯,6年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这里作为第二故乡,已经在他心中留下了浓浓的桑梓之情。就是这份情,最终促使他回到通榆。

    事情还得从1999年说起,应几个当年一起下过乡、插过队的知青之约,万平又重新回到通榆。但令他心痛的是,不到30年的时间,曾经的那片美丽草原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漫天飞舞的滚滚黄沙。这番景象对万平产生了深深触动,那久违的乡情让他每夜辗转反侧、难以安睡。在反复思考7个月后,他决定辞掉吉林省长山热电厂环保工程师的公职,到通榆“种树”。

    一石激起千层浪,几乎就在瞬间,争吵、不解同时降临到他头上。领导找他谈心,老伴苦苦相劝,女儿极力反对。领导的关心、老伴的思考、女儿的焦虑,万平不是没有想过,但他更惦记的是心中那片草原。最终,他毅然决然地辞掉了公职,揣着买断工龄和家里积蓄共计30万元,只身一人到了通榆。2000年6月16日,终于把“科尔沁沙地生态区”的牌子插进同发牧场新合屯西(吉林省最西的屯)——吉林、内蒙古边界沙地之中,从此开启了自己的治沙生涯。

    他的特殊,在于他植根瀚海的举动。承包1500亩的宜林地,应该说效益是非常可观的。于是,很多人怀疑,他到底是为公益而来,还是为圈钱而来。面对着社会的疑虑,他决定把根扎到通榆。首先是迁坟,他把自己母亲的骨灰从长春迁到他承包的宜林地之中,立碑明志。其次是搬家,抱着一家人、一条心的想法,他积极劝说妻子、女儿来到通榆,与他一起做公益。在他的感召下,五年之间,刚刚退休的妻子、刚刚毕业的女儿、已经在宁波教高中的准女婿都来到了通榆,跟他一起成了在泥里打滚的农民,这个曾经的长春家庭,把子孙后代的根都扎在了这片沙地上。他的特殊,在于他一心奉献的理念。万平从治沙伊始,就下定了只种树、不砍树的决心。从2000年种第一批树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3个年头,按照杨树6-7年成材的规律,他种的树至少可以成材两茬。但直到现在,他还没砍过一棵树。他说,每棵树都是绿色的希望、治沙的依托,要是种,我花多少钱都舍得;要是砍,让我赚多少钱都舍不得。只种不砍,积少成多,10年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已有3万多棵杨树高大成荫、2万多棵葡萄蔚然成阵、300多亩灌木集中成片。曾经黄沙肆虐、满目荒凉的示范区,现在植被覆盖率从2000年的0%已接近100%,变成了绿色的天地、生态的屏障。

    拥抱绿色之梦,向着吉林西部的滚滚黄沙阔步前行

    通榆同发是吉林西部有名的风口。风助沙威、沙借风势,演变成今天的大沙地。万平初到通榆,凭着一腔热情,第一年就种下了15000棵树苗。但没想到的是,一场沙尘暴过后,种下的树苗1/3被沙子淹没、1/3被暴风刮倒、1/3被卷出树根。最终的结果是,15000棵树没能成活一棵,而带来的资金却几乎全部用磬。

    面对“人难胜天”的困境,万平反而坚定了探索、摸索、尊重自然的信心。他选择发力、借力、聚力并举,吹响了向沙地进军的号角。发力,就是直面困难,逆势而上。面对着一望无际的沙丘、任意肆虐的狂风,他遍学治沙经验,最终确定了封、育两法。封就是封死沙丘。在承包的1500亩宜林地中,沿沙丘移动线种起了3万多棵杨树,并且不惜成本,每500米打一口抗旱井,不惜一切代价把沙丘锁住。这是植树造林取得成效的关键。现在,他的林场中每个沙丘都已经被绿树包围,成为抬不起脚、迈不开步的死沙丘,再也威胁不到周边的农田和村庄。育就是育起林草,封住沙丘后,最现实可行的是恢复蒿草,让绿色重现。万平在一个个死沙丘中,抛洒了大量耐干旱的蒿草种子,同时借鉴中国西部地区的作法,发展人工水窖,积水养草。草密了,沙也就少了。蒿草把沙子狠狠压在身下后,大地终于收起了黄色,铺上了绿色。借力,就是面向社会,广借外力。治沙是个系统工程,既需要资金,也需要智力,更需要人力。针对这些问题,他以科尔沁沙地生态示范区的名义,走南闯北,广泛联系,争得了社会各界的纷纷支持。在智力支持上,中科院等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先后与科尔沁沙地示范区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沙地气象分析、适宜树种草种、草树轮种模式等方面,开展了多项合作。现在已经建立了14个合作站,形成了15篇论文。其中有的论文获得了国家奖等。在资金支持上,获得世界银行、国务院扶贫办、民政部资金支持共近45万元,全部投入到治沙工作之中。在人力支持上,万

    平发起成立了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与各地志愿服务组织广泛对接,专题开展沙地生态恢复、保护、发展活动。迄今为止,已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沈阳化工大学、白城师范学院等200所高校的志愿服务组织形成了合作关系,已有超过10000名大学生、留学生以及当地农民、下岗工人、在职公务员、国际友人等,到示范区参加志愿及沙地生态实践活动。现在,每逢暑假,都会看到上百名志愿者在宜林地劳动,其情其景蔚为壮观。聚力,就是发动群众,凝聚共识。他积极深入到田间地头,教育群众、发动群众。开始时确实有农民不理解、不支持,甚至都不愿听他“叨叨”。但是慢慢地群众发现了,这个人虽然怪,但想的、说的、干的都是为大家着想,于是开始相信他的话了。但触动最大的还是一个纪录片,那是以万平事迹为重要内容,以通榆为外景拍摄的《绿色大国的崛起》。这在老百姓中间引起了巨大轰动,现在在当地,农民们都亲切称呼他为万老师,都愿意到他的宜林地帮工。不管寒来暑往,总有农民跑到他的林场里忙活,种种树、浇浇水、拔拔草,把需要雇工干的活都包了下来。特别是每年七八月份,正是农忙时节,但农民仍然不顾劳累,既义务出工干活,又想方设法招待各地来的志愿者。全屯80多户农民,基本上每家每户都要接待3到4名志愿者,有8户已经连续接待11年,户计平均接待200名之多。万平以他的真诚,带动了全社会植树造绿、全民奉献爱心的良好氛围。

    擅算全局之账,顶住生活的重重压力奋力拼争

    对于植树,有人说这是一笔经济账,因为一颗树七到八年就能成才,25年最少可以成才三茬,经济收益十分可观。但在万平那里,我们没看到这份收益,只看到了他的困难与无奈。万平的家里,从里到外找不出一件像样的家具,因为所有的钱都被他投到了种树之上。万平的爱人,甲状腺结节也没有能力回长春医治,只能在通榆简单地做了手术。他就是这样苛待自己、苛待家人,却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关心生态、关怀农民、关注未来之上。

    以保护环境为己任,他算的是生态账。他嘴上常挂着的一个词,就是碳排放,据估算,一亩地草原(成材树)大约吸收40吨二氧化碳。按照这一估算,万平的示范区现在每年能够减少碳排放5000吨,这对于吉林西部这样一个既要加快发展、又要保护环境的区域来讲,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在示范区的老照片中,13年前这里已经寸草不生,飞扬的黄沙几乎把农民的房屋吞没,在一片单色的空间里,处处是荒凉、死寂。而现在,示范区及周边已经是绿树成荫、绿草成茵,野生动物回来了,搬走的居民也回来了,一户户砖瓦结构的新居正在不断建起,昭示着这里的生机和活力。现在这1500亩的林地,已经实实在在保护了6000亩的耕地、两个自然屯180户,屏障了通榆西部2500平方公里的农牧区。科尔沁沙地示范区已经成了通榆的生态建设支撑点。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他算的是社会账。在通榆多年经营,万平发现,生态的退化,自然条件固然是主因,但开荒放牧也是重要一面。怎么让老百姓放弃传统的耕作方式,是他想得比较多的问题。经过反复思考、反复研究,他确定了“用小块土地上的经济效益,使更大面积的土地得以保养”的思路。2004年,万平从北京请来了农业专家对当地环境进行考察,得出的结论令人振奋:通榆县种植葡萄的条件仅次于新疆地区,而且一亩葡萄的经济效益,相当于种植30到45亩杂粮的经济效益。考虑到农民的经济情况,他决定先小面积试点,待显现成效后再大范围铺开。就这样,他组织了11户村民,发起成立了“科尔沁沙地葡萄协会”,采取万平出资、村民出力、三七分成的模式进行运作。协会成立后,万平自掏腰包组织大家赴域外考察、买葡萄树苗、请技术人员,种下了1万棵葡萄树。但没想到的是,苍天给他的又是当头一棒。2005年6月19日,一场十年不遇的冰雹无情地砸碎了葡萄协会的致富梦。1万棵葡萄树,最终仅收获了几百斤葡萄。但久经风霜的老万早已经养成了越挫越勇的性格,他不但没有退却,反而四处借钱,以高于市场10倍的价格把农民手中仅存的几百斤葡萄全部收上来,以温情抗天灾,以实招助农民,乡亲们从此更加相信万平、更加支持万平。一场天灾反而成了发展的契机,让万平的葡萄协会越做越大。现如今,山葡萄种植已经超过2万多棵,种葡萄带动治沙、以果业带动致富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可以持续的模式。

    以传播环保理念为宗旨,他算的是未来账。起初,他在种沙之余,基本上泡在群众家里,从东家转到西家,不厌其烦地讲解环保和生态恢复,把环保、生态平衡的理念种到农民心中。之后,他发挥沙区学校的教学资源,办起了生态讲堂和农民夜校。白天为学生上课,节假日、晚上为农民讲解,用生动的例子、活泼的语言把深奥的知识变成了浅显的道理。后来,他又自费编写了《科尔沁沙区中学生生态环境教育(乡土)》教材2套,免费向学生、农民发放。在他的推动下,现在当地的老百姓都能讲出几句环保道理,都能熟练运用环保知识。在这种氛围的感召下,很多人都把上他那里劳动作为一次环保的体验、精神的洗礼。有的志愿者说,到了这里,看到上上下下这种氛围、这种劲头,感觉自己的心特别澄澈、特别干净,不重视利益,只相信理想;不算计得失,只追求未来。万平用他实实在在的举动,真正做到了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为这片土地留下了绿色的传承,为子孙后代撑起了绿色的天空!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从初至通榆到年奔花甲,这13年里,万平经受了无数磨难,既有自然的无情,也有别人的冷眼,更有资金的匮乏,但他凭自己的韧劲,笑看风云。这13年里,他也收获了无数荣誉,中国十大民间环保优秀人物、地球奖、吉林省首届杰出环保人物、“感动吉林”年度人物、国务院扶贫创新奖优秀人物、民盟同心60年百名优秀盟务工作者。他用矢志奉献的丹心、迎难而上的举动、不计得失的付出,书写了一个属于时代、属于未来的草根传奇!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